“人才周”|砥砺前行 做好红色文化推广者
“恰逢这个时节,又临近五一假期,最近培训班排得挺满。”吴静敲回这几个字,又很久没有回音。今年是建党100周年,各地庆祝活动开展如火如荼。红旅集团红培学院也忙碌到出现了一线领队短缺的情况。作为其中一员,近期高强度高频率的带队工作不仅没有让他觉得枯燥烦闷,反而乐在其中。
去过很多次数的景区
吴静说,因工作原因,遵义和周边大大小小的红色景区去了近20个,次数的话就不计其数了。这其中,他尤其喜爱遵义会议会址。遵义会议作为长征中最重要的历史节点,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。在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中,馆藏了无数长征年月的珍贵物件。每走到一处,他都饶有兴致的跟随学员一起了解每个物件背后的故事,一次记不住,那就多听几次。记得差不多了,就对着镜子自己讲给自己听。如今,哪怕是陈列馆里的花草砖石,他都能说出个一二。每个物件都有故事,每个故事都让人感动。“我就是要了解这些故事,再讲给更多的人听。”他说。
在市第五届全市职工技能大赛上,吴静参加了红色故事讲解比赛。那届比赛,红旅集团红培学院九人获奖。
接触过不同性格的人早在两年前,还不在领队岗位的吴静就因为“热心肠”收到了来自河北沧州游客的赞美。因为在景区偶遇外地游客,从而自告奋勇充当导游,次日如约做起了景区义务解说,用极为专业的解说水准征服了远道而来游客。他并不自满。“既可以向大家介绍家乡的宝贵文旅资源,又是对自己表达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再提高,何乐而不为?”于是,就有了来自河北沧州那封感谢信的故事。有一次在苟坝带队,正是旅游旺季,搭乘摆渡车的游客络绎不绝。天气闷热,迟迟搭不上车,有些学员不免心生抱怨。“怎么安排的,没有做好计划吗?”“怎么不提前预约?让我们等?”类似这样的问题一个接一个,他都一一解释清楚,争取得到对方理解。“那只是个例,绝大部分学员都非常支持我的工作,这也是我能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。”在工作中,红培学院培训标准化体系的顺利建成,给他处理这些问题带来不少帮助。礼貌规范的言行,合理完整的解释,能安抚好学员情绪,让他们用心投入到接下来的学习。
尝过一些滋味的辛苦吴静最长的记录是连续带班半个月,那半个月被他称为“魔鬼日程”。出门时楼下的早餐店才刚刚冒起热气,回到宿舍已是深夜里,匆匆几笔记下今天的收获,就枕着月亮睡去。“今天是2021年3月11号,黄老师讲了一堂专题教学课,上午去了红军烈士陵园,下午去了习水土城。回来的路上,大家依然兴致高涨唱起红歌,我的唱歌水平又进步了。...腿是真疼,坚持。”腿疼是常事。有一回在带队途中,有学员在半山崴了脚,无法继续跟上行程。他二话不说便背起学员下山,赶往最近的医疗点。这一趟下来,又为今天霸榜“微信运动”提供了资本。他的尽职尽责让他收获不少好评。“不谈辛苦,这是责任。”他说。
朝着各个方面去努力
“天不怕,地不怕,就怕贵州人说普通话。”初到领队岗位,他的普通话还只是“夹生饭”。要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培训班,说好普通话尤为重要。此时的他,语言发音习惯已经养成,要学习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难度可想而知。
吴静有他的笨办法:对着新闻联播录像一句一句跟着念,一句话拗口,就放慢语速一个字一个字来。
通过不断练习,他获得了想要的结果,不尽完美,但努力过。
现在,他已经是红旅集团红培学院的诗词储备小能手、书画达人、礼仪标兵。在这样的氛围带动之下,学院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年轻人,以梦为马,不负韶华,用奋斗谱写着属于自己的红色赞歌。
只为一生一次的挚爱“我现在特别享受。”
加入红旅三年多,已经是优秀领队的吴静彻底完成了自我超越。
他变得更从容了。一流的专业水平,轻快的言语,配上爽朗的笑,大家都记住了他。
他也变得更坚定了。既以红色为信仰,就要以自始至终的热爱做好榜样,扛着红色的旗帜,永远迎风飘扬。
作为曾经身处异乡打拼的少年,他笑着说这是缘分。
是遇到挚爱了。
(杨程程)
一审:王忠枢 邓洁明
二核:龚珉
三审:毛国义